煤機裝備產業如何搶抓“智能化”機遇
山西成立智能煤機裝備產業技術聯盟,規劃到2025年底,打造形成“智能煤機裝備千億產業基地”;貴州將推動能礦機械等特種裝備制造業發展,加快六盤水、畢節等煤機產業基地建設;河南計劃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在智慧礦山成套裝備等領域,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技術,提升產業鏈創新整體能效……隨著煤礦智能化建設不斷提速,大型、高端裝備需求也愈加旺盛。
據預測,以每年增加1億噸智能開采產能,噸產能投資800元計算,煤機裝備占比約20%-30%,每年新增的智能化開采控制系統和綜采裝備投資有望達到200億元左右。
煤機裝備作為基礎支撐,事關煤礦智能化水平的高低。據了解,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,部分技術裝備產能不足,設備可靠性、穩定性有待提升,高端及高技能人才匱乏等問題尚存。面對龐大市場,煤機裝備產業如何補齊短板、搶抓機遇?
2020年,煤機板塊營業收入同比增幅20.35%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,在煤礦智能化建設的帶動下,一大批技術攻關及項目集中展開。“沒有設備自身的高可靠、高效率、長壽命,智能化建設就是空中樓閣”多位人士向記者坦言,在迎來機遇的同時,更高的要求與挑戰接踵而至。
國產化裝備水平已有明顯提升,但從整體來看,可靠性、一致性仍有很大提升空間。“每一套裝備、每一個零件的可靠性都要有保障,不光是1臺,而要做到100臺、1000臺裝備同一標準,從設計到安裝出廠均保持穩定水平。”
有了可靠性,下一步是實現數字化、信息化。長期以來,煤炭行業“信息孤島”現象嚴重,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鏈條并未真正打通。相關負責人表示,國內煤機企業多以傳統制造為主,普遍存在“機械強、控制弱”的問題。既能從事智能化產品研發、又有一線生產經驗的跨學科人才相對短缺,尤其在智能化領域,對控制系統精通且且熟悉生產環境、掌握井下設備生產工藝的復合型人才少之又少。
“上中下游環環相扣,一步一步實現更高水平的智能化”,基于智能化建設的重要性,需加大對煤機裝備產業高端化、智能化的扶持力度。對于新上高端裝備項目,可優先保障土地供應,完善基礎設施,并給予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。同時,考慮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項目列入金融機構重點支持范圍,鼓勵開展股權、自主知識產權質押等信貸服務。通過深化政企銀合作,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;支持企業通過股權、債券等方式,拓寬融資渠道。
除了政策支持,煤機裝備更需“自身硬”。未來10-20年,無論是新建智能化工作面,還是現有項目智能化改造,空間均很可觀。越是高端智能化采掘裝備,牽涉的供應鏈越長、要求相應越高,單憑裝備企業一己之力很難實現。
多位人士還提出,智能化發展必將顛覆傳統就業格局,一線礦井迫切需要煤炭開采、信息技術、軟件管理、人工智能等復合型人才,當前技術隊伍無法適應新增智能化裝備與技術的運營和維護,主要以技術設備廠家配合使用為主。“隨著智能化熱度增加,華為等企業紛紛進軍煤炭智能化領域,高端智能化人才逐步向煤炭行業匯集。這類高新企業可通過聘請行業專家等方式,將行業技術人才與高端智能化人才編成團隊、聯合攻關。”前述相關負責人認為,煤機企業自身要擺脫傳統觀念,根據人才特點,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機制和激勵措施,吸引高端人才。
文章摘自網絡